“国产”跟“进口”备案差别大,究竟是门槛提高,还是闸口放开?

一部接一部的新规,犹如一根绳子,勒住了不少化妆品企业的喉咙。相对于国产品的哀鸿遍野,进口产品似乎并未受新规影响。


近期,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全球购”美妆专营店B销售的一款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眼霜,并未受到处罚。


从5月1日起,《化妆品注册备案办法》和新的注册备案平台正式落地实施,国家药监局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信息显示,新规下的国产化妆品备案信息只有683条。但经品观APP初步统计,5月至今已有1000多个进口普通化妆品通过了备案,至少是国产备案数的两倍。有人说,这是旧体制通过的,暂时没有新的制度。


“进口品牌在偷笑。”“跨境电商产品都按要求备案了吗?我们不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外国品牌要在中国混,就得遵守新的规则。”在国产品备案遭到阻挠,进口品 “逍遥法外”的声音此起彼伏。


,随着监管趋严,国产品备案进入“寒冬”,进口品反而迎来了“春天”?


0.    进口产品在新规下的形势一片大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数据,2021年1-4月,我国化妆品进口量为1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7%;进口总额达到79.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1%。


在条条新规的重压下,进口产品形势一片大好,似乎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享受着新规带来的利好。


免除动物测试,进口普通化妆品闸门放开。


要想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进口产品就必须遵守国内“规则”。其中,进口产品必须满足动物检验的要求,便拒绝了不少反对动物检测的进口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宝洁、雅诗兰黛、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等巨头都曾受到这一门槛的冲击。


关规定,“动物测”针对在实体店销售的进口美妆护品,因此几年,不少进口品牌选择以跨境电商的方式以避动物测试。



自5月1日起,随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我国正式取消了进口普通化妆品的动物测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对国货而言,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鉴于国际品牌目前的市场认可度和吸引力较高,国货只有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而对进口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方面,闸口放开,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的进口品牌可以顺利进入,还可以在国内开设实体门店,特别是那些已经通过跨境电商在国内销售的品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的备案流程减少,当海外总部推出新品后,中国市场也可以更快地同步上新。


进口品采用跨境电商渠道无须备案。


一系列法规制度落地后,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国内电商平台受到了严管,跨境电商是否受新规管辖,一直备受关注。


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分享了一则中国食品药品网发布的案例。2月份,北京市某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一起投诉举报,在某网商城平台A上,一个“全球购”美妆专营店B销售的某进口眼霜,实物无中文标签。


作为行业基本大法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进口产品的中文标签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进口不符合规定的,轻则罚款,重则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并在5年内禁止从事化妆品生产经营。


截自《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但是在这个案例中,专营店B并不构成违法,为什么呢?


法规人士解释,《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二条指出“在中国境内从事化妆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而专营店B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进口化妆品,从事的是跨境电商商务活动,在监管要求、纳税主体、商品性质等方面,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有重大区别。


第一,根据2018年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进口商品不需向监管部门登记或备案;其次,该眼霜系跨境进口化妆品,已在平台A上该商品的详情页展示中文电子标签,并未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对跨境零售进口化妆品的中文电子标签能否代替中文标签,未作出禁止性规定,故不构成违法。


一名进口品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相对于国产品,跨境电商产品的备案并不那么严格,“可以说是一块法外之地”,一两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难道这就意味着,在国产品牌因新规而忧心忡忡的时候,进口品就能高枕无忧,一路顺风?


其实,新法规为进口产品打开了“闸门”,同时也戴上了“枷锁”。


1.    进口品备案更加繁琐


相较于国产品,进口备案多了一个境内责任人。这就是说,进口产品的新产品备案手续更为繁琐。


《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注册人、备案人在境外的,应当指定境内责任人,办理化妆品注册备案手续,协助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实施产品召回以及配合国内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一位从事化妆品法规咨询和申报备案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说来,政策并没有明确要求境内责任人承担产品的安全责任,这主要取决于注册人、备案人和境内责任人双方之间是否有额外的协议,以确定质量安全责任承担。


截自《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


有必要指出,是否需要指定国内负责人员,这取决于品牌方是否属于境外公司;是否为进口品,取决于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否在境外完成。


具体地说,如果注册人、备案人是境外公司,则无论生产企业在境内还是在境外,都需要有境内责任人;如果受托生产企业在境内,即使注册人、备案人是一家境外公司,也不属于进口产品,要按照国产品管理。如注册人、备案人为中国企业,委托境外工厂生产,虽然不需要设置境内责任人,但产品必须按照进口品管理。


图源浙江药闻


比较而言,国内企业只需提交注册人/备案资料就可以申请企业账户,进口品境内责任人除了提交自己企业信息外,还需要提交至少一份注册人/备案人、生产企业(委托生产)等两家企业的信息,包括国外企业的法人护照号等个人信息,“而外企一般是非常关心个人隐私问题的”。


一些欧洲美妆品牌负责人坦言,支持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加强力度,但对新规要求备案需提交成分配方及原材料供应商等问题,进口品品牌方还是有很大顾虑的,如果由品牌方自己来注册备案,目前处境是缺乏专业人才且存在非常大的学习和沟通成本,“这无疑导致备案周期拉长”。


“如果不是想长期作战的品牌方,是不会投入这么长的时间,以及高昂的费用成本来备案的。” 在和麦贺达集团副总裁田黎明看来,市场对品牌的反应速度要求更快,例如防脱洗发品牌,若投入市场周期延长,可能防脱的热点已被其他概念所取代,最终导致不能再投入到产品中,“这也会让部分进口品牌对新产品打退堂鼓。”


2.    进口化妆品中文标签监管更严

长期以来,进口产品的中文标签问题层出不穷,是受到监管的焦点。

品观APP在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发现,从2019年到现在,国家药监局对122家化妆品公司进行了飞行检查,其中有21家涉及标签问题的公司,涉事企业在标签管理方面存在部分物料无标签、产品标签信息与批件不一致等乱象,而进口品无中文标签更是处罚重点。


除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拳出击外,各省、市也开始大力整顿进口产品。


譬如,3月14日辽宁省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消费者维权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因化妆品经营店销售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化妆品被罚32万元;4月15日,山东省电视台《问政山东》节目曝光了济南市某小商品市场销售无中文标签的进口化妆品问题,市场监管部门连夜彻查,扣押了49类、198件无中文标签的进口化妆品。


图源网络


而且除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继出台的二级法规配套也进一步完善了进口品标签的监管。

5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指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在办理注册或备案时,应提交的材料包括“产品标签样稿”,而后者需符合化妆品标签管理的规定。

最新出台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则进一步规定了进口品中文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以前赠品、非卖品等“小样”无需标注全成分等信息,现在要和正品一样,进行全成分等信息的标注(详情见解读|《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配套的二级法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


在国内某头部品牌法规部负责人看来,《办法》对进口彩妆产品的影响是很大的,原来很多进口彩妆产品由于包装小、规格小,包装上通常只有外文品牌名。另外,欧莱雅紫熨斗、兰蔻小黑瓶、资生堂红腰子等明星产品,一直是品牌吸客的利器,形成了美妆小样经济的热潮。现在,这一新规的出台,无疑会促使这些品牌方自查自检,按照要求完善中文标签,“乱象丛生的美妆小样草莽时代将迎来降温”。



随着上述一系列新规的出台,无疑将进一步遏制进口化妆品中文标签市场的乱象。据知情人士透露,“进口化妆品没有中文标识,其来源渠道很可能存在问题,同时也不排除是假冒产品的可能性。”


对进口品中文标签的聚焦,也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的监管力度之大。


“进口品备案一直很难,受疫情影响,现在进关比正常时期要更严格。但进口品不会退潮,这是商品结构的一部分。”


监管趋严,都是为了进一步肃清国内化妆品市场乱象,“无论是国产品还是进口品,合规合法,才能基业长青。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