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酸”该整治!被国家药监局点名,市场和消费者也该冷静昨日(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在官网刊登科普文章《科学认识“刷酸”美容》,该文从“刷酸”定义、“刷酸美容”与化妆品中“刷酸”应用等角度,提示公众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明确指出化妆品生产企业应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称,防止误导消费者。 随即,#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展开#话题也被顶上微博热搜,引起广大用户讨论。 “酸”不能乱用于化妆品 药品管理局的科普文章从定义上对“刷酸”进行了说明,文章中说,“所谓的‘刷酸’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换肤术,也叫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剂涂在皮肤表面,造成可控制的皮肤损伤,从而促进皮肤再生。 文中提到,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会影响到换肤的深度。根据化学换肤的作用深度不同,皮肤换肤有浅层换肤、中层换肤、深层换肤三种。越深的换肤效果越明显,同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越大。 因此,国家药监局还从“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提醒消费者:“高浓度的酸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和破坏。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有短暂的红斑、红肿、刺痛、灼热等症状,术后会有结痂、色素沉着等现象,甚至有灼伤、糜烂、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接触性荨麻疹及瘢痕等严重不良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科普文章中也明确指出,“在‘刷酸疗法’中所用的‘酸’并非化妆品。”药监局称,“刷酸疗法”需要在有医疗资格的医院或诊所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操作,而使用的“酸”并非化妆品,并强调维A酸、三氯乙酸等“酸”不能用于化妆品。 跟风成主流,刷酸市场火爆 据悉,“刷酸”一直是美容院的热门项目,许多消费者会把它作为控油祛痘、清洁皮肤的常规美容项目。资料显示,目前“刷酸疗法”一直位居无创、微创类医美项目的前三名。 近年来,“刷酸美容”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受到追捧,这当然得益于网络、电商直播等的兴起,以及各网络红人、 KOL坚持不懈的“教育”。小红书上,与“刷酸”相关的笔记更是超过了20万篇。其中,不少笔记的内容即为各美妆博主对刷酸相关化妆品和方法的介绍。 美业颜究院发布的《2021“刷酸”护肤消费新风向》报告显示,近一年线上刷酸护肤市场规模将近9亿元,销售趋势一路走高,“刷酸概念在护肤市场中份额占比不足1%,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淘宝键入“刷酸”关键词会发现,销量前四名的刷酸产品月销均在3万件以上,最多的达10万件以上,主打的成分中包含“水杨酸”“杏仁酸”“果酸”等,功效均为去黑头、闭口、粉刺等。此外,“身体刷酸”等延伸概念产品也逐渐走俏。 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发现,一般化妆品产品名称中含有“水杨酸”的产品备案高达100+,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刷酸类产品品类繁多,不仅有常规洁面,还有身体乳、毛孔霜、磨砂膏、面膜、精华等,还出现了彩妆类刷酸产品,如某x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7月15日备案的“iado水杨酸控油遮瑕粉底液(02自然色)”其成分表显示产品倒数第二的成分正是水杨酸。 化妆品中的“酸”≠刷酸治疗 国家药监局在文章中指出,虽然化妆品中确实可以添加一些“酸”,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其使用浓度远低于医疗机构所用的“酸”。 据介绍,在医疗机构“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都比较高,例如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在治疗过程中,果酸的浓度通常会达到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是20%-30%。 而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不能超过6.0%,产品pH值不能低于3.5,而且须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 另外,化妆品中水杨酸的含量不能超过3.0%,不能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请勿使用”等。很明显,化妆品中“酸”的允许浓度相对较低,与医疗机构“刷酸治疗”中所用的酸浓度相差甚远。 药监局表示,虽然部分化妆品可以达到一定的清洁、去角质等功效,但与“刷酸疗法”有本质区别。化妆品禁止明示或暗示具有医学功效,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传,防止误导消费者。 此外,刷酸也需要科学,不能盲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志忠表示,“有些消费者在不了解自己皮肤状况的时候,盲目、大量地用酸,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接触性皮炎等问题。” 在“刷酸”高热度环境下,酸烂脸等现象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通过小红书等分享平台输入的“刷酸烂脸”关键词显示,共有9万多篇笔记,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使用“酸”后出现“烂脸”等现象。 这次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科普文章在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理性认知的同时,也是给大热的化妆品市场打了一针镇静剂,新条例实施以来,化妆品违规医疗宣称的乱象得到了控制,这篇文章还是在逐步强化这个监管思路,将大热的刷酸护肤与医疗刷酸区隔开来,引导行业理性发展。 |